作者: 游氏手游网 发布时间: 2025-01-05 11:30
走后门,自古以来都是有风险的。
唐代诗人贺知章,他在晚年告老还乡之际,找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走后门去了。
他的诉求是:“臣有一个小儿子,还没起大名呢,想请陛下给起个名儿。这样我回乡了,一说皇上给我儿子起名了,那多显摆呀!”
这个好办,唐玄宗张口就来:“老贺啊,为人之道,最在乎的就是信义,有信义的人,一生顺遂。老贺,看你就知道,你儿子将来一定是个讲信义的人。孚,就是信义的意思,你儿子就叫贺孚吧。”
贺知章千恩万谢出来,却一脑门子郁闷,心想:“这......陛下也太逗了吧。我是浙江人,我们那儿的方言,孚是瓜下之子。我拿乡音跟家乡的人一说,我儿子不就被人叫贺瓜子儿了吗?”
这后门走得憋屈,老贺回家后,只好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提皇帝起名儿的事儿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那是愁这名儿愁的。老贺的小儿子,也只能叫贺孚,叫了一辈子。
小小又叫做山岭巨人。故事背景:以一团石头的形式出现的生命体,小小不断思索他的起源,但这始终是个谜。现在的他是个石巨人。
清朝有着两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因此历史故事非常多。例如,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后直取台湾。
最终,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按照时间顺序列一列:
武王伐纣 烽火戏诸侯 曹刿论战 晏子使楚 卧薪尝胆 商鞅变法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屈原投江 荆轲刺秦 陈胜吴广起义 鸿门宴 苏武牧羊 黄巾军起义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空城计 玄武门之变 安史之乱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王安石变法 岳飞抗金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李自成起义 郑成功收复台湾 虎门销烟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杯弓蛇影
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 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
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
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
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
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
乾隆十九年(1754年)秋,乾隆皇帝携太后、皇子、大臣等,从北京出发,经承德沿西线一路到达盛京(今沈阳市),恭谒祖陵(东陵、北陵)后,一路北上,巡幸吉林。
一天,乾隆皇帝来到磐石都林河附近,见一户人家吹吹打打在办喜事。乾隆心想,今天又不是黄道吉日,喜事是犯忌的,这家咋这么糊涂。于是派人问当地老者,老者答道:“昨日天象,今天有真天子驾到,一切事情定能逢凶化吉,今天是上上吉日。”乾隆听后大悦,进入院内,见一个简朴的木桌上放着鹿肉、野猪肉等,看到屋角的小木箱上放着山参、蚌珠等,这些都是皇家指定的贡品。乾隆看后道:“此地真是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地方。”
乾隆酷爱汉字书法和赋诗,是中国古代题词最多、作诗最多的皇帝,到了磐石也不例外。车驾未到之前就远远望见驻跸大营高高的木烟筒,满语烟筒的发音是“摩忽郎”,音转为呼兰。见此情景,乾隆随即写《呼兰》诗一首:
呼兰
中通外直求材易,
暮爨晨炊利用均。
曲突徙薪诚上策,
焦头烂额更何人。
疏烟土锉烹蒸便,
夜雨荆筐盖覆频。
却有千年辽河鹤,
蓦疑华表话前身。
八月十八日晚,乾隆驻跸纽磨顺河大营(今磐石市牛心镇细林村,古称细鳞河,满语纽磨顺意为细鳞鱼)。当年呼兰河、都林河、纽磨顺河流域水草丛生,遍布塔头甸子。在看到弥望的塔头之后,兴致勃勃地写下《塔尔头歌》。
塔尔头歌
(一)
深林大谷大古然,
林有落叶谷有泉。
泉停叶积成锈水,
渍泥漫草相连牵。
(二)
高低罗列窣堵波,
明驼负重愁若河。
惊獐骇鹿每遁踪,
猎骑纵射还得多。
(三)
南人款遐忽见此,
下马扶奴劳步履。
岂绕舍利学苾刍,
不报无道称君子。
八月十九日,车驾一路南行,准备过辉发河到辉发城一带狩猎。这天晨起遇雨,道路泥泞难行。行至茶尖岭后岗时已是人困马乏,只得到在这一带活动的打牲乌拉的丁户那里去找些食物打尖。由于皇帝传膳进食称为“上茶”,因而在磐石留下了“茶饯岭”(后转化为“茶尖岭”)这一地名。
当时磐石一带的辉发河流域是盛产东珠的地方,皇帝必不可少的要到河边巡幸。河边有丁户使用独木船(满语称做“威呼”)渡人过河,马可泅水渡河,人则乘坐“威呼”而渡。由于这里没有“龙舟”可以乘坐,乾隆只好乘坐独木舟过河了。当年的过河处,20世纪60年代已架起了大桥。如果乾隆皇帝能够看到当今的盛景,一定会感慨万端,诗兴大发……
白露这一天在民间的故事,禹王在传说中是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们会称呼为水路菩萨,到每年的白露时节、正月初八、清明节、七月初七这些时候都会举行祭奠仪式,清明节和白露时候的祭奠仪式是规模最大的,要进行一个礼拜,在祭奠期间还会上演打渔杀家,这是每年一定会按时演出的一台戏,这台戏还寓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王老吉凉茶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约1830年),在广东鹤山有位农民叫王泽邦,小名叫王阿吉。王泽邦本以务农为生,当时地方瘟疫流行,他偕同妻儿上山避疫,途中巧遇一道士传授药方,王泽邦依照药方煮茶,治好了当地百姓的病。
清文宗咸丰二年(1851年),王泽邦被册封为太医令,翌年在广州市十三行路靖远街开设了“王老吉凉茶铺”,专营水碗凉茶,从此,王老吉凉茶开始在广州一带流行。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穷困潦倒的时候,有一天来到一个村庄,饥饿难耐,无意中在一堵残壁处,见到了结满果实的柿子树,终于填饱肚子得以活命。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年霜降时节,他再次路过这里,发现柿子树还在,便脱下身上的红袍披在树上,封其为“凌霜侯”。我们无法考证传说的真实性,但是历史上明初的确大力推广过柿树的种植。
朱元璋念及老家灾多民穷,便劝告百姓多种桑树、枣树和柿子树,因为“丰年可以卖钱,歉年可当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