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游氏手游网 发布时间: 2024-08-25 08:19
宋无名氏《采兰杂志》记载:古人以二十九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每月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女子于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女子在下九这天玩藏钩游戏,竟能通宵达旦。另外,每逢宴会或好友相聚,人们也常藏钩助兴或消闲。《金瓶梅词话》记述的西门庆的妻妾侍婢们,闲来无事,便三天两头藏钩嬉闹。
参加藏钩的以青年女性为主,也有男性和老年人,而且可以男女混做。人数不限,参与者越多,猜钩的难度越大,气氛也越热烈。因为有许多人同做这项游戏,而仅有一只钩在一组人中交替藏匿,猜钩的一方要准确地猜出钩藏在对方何人身上,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六中就记载了两位猜钩高手的故事:举人高映善意彄。成式尝于荆州藏钩,每曹五十余人,十中其九,同曹钩亦知其处,当时疑有他术。访之,映言但意举止辞色,若察囚视盗也;山人石旻尤妙打彄,与张又新兄弟善,暇夜会客,因试其意彄,注之必中。张遂置钩于巾襞中。旻曰‘尽张空拳'。有顷,眼钩在张君幞头左翅中,其妙如此。举人高映在100人参加的藏钩游戏中猜钩,猜中率竟高达十分之九,山人石旻也每猜必中,他们的窍门就是像高映说的那样:如观察、监视囚犯、盗贼那样注意藏钩者的举止表情。看来藏亦有道,如果不对藏钩人的举止表情作细致的观察分析,是难以发现蛛丝马迹的。
形式之二:取韵脚字赋诗或取酒令谜面猜谜,也称探钩或披钩。
探钩由藏钩衍化而来,不过探钩的钩已由戒指圆环改为预先写好放在器皿中的纸阄。南宋人程大昌《程氏则古古诗分韵》记载:偶阅《陈后主集》,见其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曰:‘披钞赋咏,逐韵多少,次第而用。'座有江总、陆瑜、孔范等三人。后主韵得‘迮、格、易、夕、掷、折、唶'字。其诗用韵,与所得前后正用,曹不搀乱一字。乃知其说是先书韵为钩,座客探钩,各据所得,循序赋之,正后世次韵格也。启功先生考证:钩不可能是带钩、钓钩等物,应是阄字的同音字,古今用字不同,所指实即一物。钩就是小纸卷、小纸团的阄。探钩就是抓阄,披钩就是展开纸阄。唐李商隐诗句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提到送钩,启功先生认为送钩就是送阄,但所送的阄不一定是分韵的字,也有酒令题目一类的可能(参见启功《南朝诗中的次韵问题》,《文史知识》1993年第七期)。启功先生对探钩、披钩的解释是正确的。但对送钩的解释似不全面,李商隐提到的送钩与藏钩的原始形式更为接近,都要分组进行,即诗句的分曹。两个组藏钩,一般是面对面坐着,一组藏钩轮回结束,要递给对方,所以要隔座相送。而群体拈阄分组不必十分明确,竞争也不会太激烈。另外启功先生强调了钩与阄为同一物,却把钩的原义只理解为是带钩、钓钩等物,疏于提及钩与彄同,探钩游戏应源于藏钩或藏彄。
形式之三:猜拳。
藏钩在民间还有一种名称是猜拳或猜枚。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记道:今人以猜拳为藏鬮,古无此字。就是说,明代人有把猜拳称藏阄的。作者说古代没有阄,其实这个字就是阄,即阄,《玉篇門部》就已收入。藏阄也被人理解为藏钩。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六《人部》二记道:藏钩似今猜枚。猜枚虽极鄙俚,亦有精其术者......作者把猜枚看成是藏钩相类似的游戏。
综上所述,古代藏钩游戏至少有三种形式,即分组藏猜戒指类圆环,拈阄赋诗或猜谜以及猜拳,其中第二种只适合文化人做。其别称有藏彄、行彄、意彄、打彄、探钩、藏阄等。它纯粹为娱乐活动,不具赌博、打斗性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创新能力是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与创造性个性品质综合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创新性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意性;创造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为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孩子们2岁半到3岁半进入幼儿园,要在幼儿园生活、学习3到4年的时间,这正是幼儿脑细胞增值快、大脑皮层发育旺盛,创新思维发展迅速的时期。心理学研究证明:”3岁半到5岁的孩子十分富于幻想,创造萌芽时有显现,表现出不受习惯约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期间孩子们兴趣十分广泛,好奇心很强,思维定势少,求知欲望强烈。细心的教师和家长会发现这一年龄的幼儿常会喋喋不休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常使教师们应答不暇。
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质,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向往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所以这时各种各样的玩具自然成了孩子们的亲密伙伴,更是孩子们开展各种游戏的基础,而结构游戏则是利用许许多多的成品或半成品玩具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谈谈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提供丰富的成品、半成品玩具,给幼儿创造能够创新的氛围与机会
幼儿园的学习形式主要是活动,尤其是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提供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各种结构游戏玩具,如:积木、积塑片、胶粒、插塑、橡皮泥、饮料瓶、毛绒玩具、各种纸箱、废纸盒、剪刀、玉米皮等,这些材料最大特点是孩子们不受任何约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构建活动,如:用积木、纸箱可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或构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用橡皮泥可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动物、人物等,用饮料瓶、纸盒、剪刀等各种废旧物品可粘贴各种花篮、纸娃娃、拉力车等,通过这些构建活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多实践,大胆想象和创造。同时教给他们创造的方法,在构思上则是更多地鼓励那些独特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
引导幼儿围绕中心主题内容进行构建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构建的内容是否生动、形象,是否丰富,往往反映了幼儿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以“美丽的城市”为主题的游戏中,先引导幼儿说说“美丽的城市”应构建哪些物体,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说:“有宽敞的大街、高楼大厦、超市、动物园、医院、学校、桥、公园”等,然后孩子们像玩角色游戏一样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构建。他们几个人围在一起,动脑筋,发挥想象,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高楼大厦”、“动物园”、“超市“等。教师是城市的总设计师,将孩子们的作品放入合理的区域,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辛苦劳动和创造,一座富有想象力的城市诞生了。像这样的构建活动,孩子们的建构作品有丰富完整的特点,孩子的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的结构功能、造型特点建构物体形象
结构游戏的材料种类繁多,结构功能也不尽相同,通过孩子们自己想象、创造,用同一种结构材料可建构出同一物体形象。在这样的结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是打破幼儿思维定势,引导幼儿从可以选择一种结构材料到选择多种结构材料,从构建单一的物体形象到构建丰富的物体形象,如:在构建大桥时,我们可让幼儿欣赏图片或影像资料,启发幼儿大脑想象,巧妙构思,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悬索桥、双层桥、高架桥、立交桥、浮桥、跨海大桥、隧道等各式各样的大桥,这时幼儿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表扬鼓励、点燃创新精神的火把
多思好问是创新力的萌芽。在实践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从提问开始,在解答问题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由于孩子意志薄弱,还不能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教师要鼓励他们动脑思考、动口提问、动手操作,因此,当孩子在结构游戏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增加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此外,教师对幼儿正在进行的构建活动不断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对幼儿的思维会产生积极的效应,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发展。
幼儿在创造过程中。只要有点滴创新,老师要充分肯定和赞扬,使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更强烈的创造意愿。如:在指导孩子用各种废旧纸盒拼装汽车的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启发他们用纸盒做车身,用橡皮泥和饮料瓶做车轮,刚开始孩子们热情很高,但由于材料较硬,需要用剪刀剪、拆、拼、粘等技法,有一定难度,因此孩子们失去了信心,这是我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孩子们终于完成了“小轿车”、“大客车”、“货车”“吊车”等各种造型,看着自己亲手构建的玩具,孩子们高兴极了,这样的构建活动,不仅可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