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游氏手游网 发布时间: 2025-07-15 14:59
(15 - 1)÷2 = 7
答:还有7个没有被捉到。
刻葫芦乃是葫芦艺术品中的一种,而兰州刻葫芦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属微雕艺术一门。兰州刻葫芦,主要用特制钢针在葫芦表面以极细的线条刻出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生动。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人们相互馈赠、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兰州刻葫芦,融诗书画于一体,是中国工艺美术园中的一枝奇葩。其刻工精细,图案丰富,有的艺术家甚至能在极小的葫芦上刻出《唐诗三百首》和《金刚经》等,许多好的作品要在国家级博物馆才能见到。兰州刻葫芦,凝集了历代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精湛技艺和高洁的情怀,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珍品。
兰州刻葫芦的原材料多来源于家种葫芦,讲究大小均匀,经过晒泡、上光等特殊工艺,再用一粗一细两根钢针,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画面便跃然“葫芦”上了。兰州刻葫芦之所以有名,与一批技艺精湛的艺人们创出的不同风格大有关系。李文斋的葫芦作品,人物寥寥数笔,神形兼备;文字细若蚊足,潇洒自如;山水花卉点缀其间,疏淡相宜。20世纪40年代初,雕刻艺人阮光宇,将《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安排在葫芦画面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雕技工艺更臻完善。之后,阮文辉子承父业,博采众长又有创新,使雕刻葫芦工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来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垛、皴擦,仿刻出国画家的泼墨、写意山水。其代表作“儿童游戏图”,是在直径仅约4.3厘米的葫芦上,刻有150个玩童,神情姿态各不相同。另有一枚直径不足一厘米的鸡蛋葫芦上,他以隽秀的书法,刻出了前赤壁赋原文和一幅有着浓郁国画特色的“赤壁夜游图”,令人叹为观止。
最初,许多人从事刻葫芦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后来开始将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再后来刻葫芦摆上了街头,进入了市场。今天,在兰州,刻葫芦艺人多在城隍庙设摊雕刻。小小的刻葫芦,作为集兰州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和地域特色于一身的工艺品,渐渐走出了兰州、走出了甘肃。随着小葫芦的声名远播,如今,刻葫芦不再只是人们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芦蕴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风景,开创出一片大市场。
1.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 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当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但这并不是幼儿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幼儿教育图片(3张) 2.最适合培养幼儿的方式是“游戏” 说教的方法不适宜培养孩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是“游戏”。孩子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商量。 3.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可以适时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程。孩子回到家还会向家长宣传,如果看到家长乱扔垃圾,就会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垃圾要分类。连很多家长都说,垃圾分类的游戏让他们很受益,以前他们都不懂得垃圾还要分类,以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还有“关爱他人”的教育,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开智学校慰问、表演木偶戏,使孩子从小懂得同情和关怀弱者。 4.关注孩子的发展潜力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什么样的孩子才有发展潜力?热情大方,会关心同伴,这样的孩子人缘更好,以后也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很活跃,学习(行为)习惯比较好。幼儿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灵,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孩子的潜力非常大。小班的孩子经常玩交通安全的游戏,已经懂得走人行道要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 5.要孩子做到家长首先要做到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而且,由于孩子喜欢模仿大人,但是又不懂得选择,就把在家庭和社会中看到、听到的一切现象都模仿和表现在游戏中了,比如有的孩子会模仿大人醉酒的样子。 家长无论是说话,还是行动,实际上就已经在教孩子怎么做了。家长经常跟孩子说,对人要有礼貌,不能乱发脾气。可是家长自己说话的时候,经常大呼小叫的。孩子怎么能不受影响呢?要孩子做到,家长首先要做到。有些家长说,我们要是早知道这些就好了,可以让孩子早点养成好习惯。 6.错过幼儿期再纠正就难了 有人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以后长大了再慢慢教。不要小看孩子,他们已经懂得很多事情了。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教他更容易接受。如果错过了幼儿期的教育,以后再纠正就难了。 7.很多家长喜欢替孩子包办 家长们常常是口头上说很重视子女教育,但具体到小事上,就做不到。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尽量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过于娇惯孩子,孩子就不懂得谦让。 幼儿教育要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才会见实效。还有很多家长喜欢替孩子包办。比如幼儿园请家长 一起观看孩子比赛系鞋带,可有些家长却一面对孩子说“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带给系起来了。家长应该多放手,让孩子得到锻炼,不能让他事事依赖。